穿越600多年韶光“看见”郑和船队扬帆下西洋

发布时间: 2024-11-23 作者: 媒体报道
新品:穿越600多年韶光“看见”郑和船队扬帆下西洋

46技术硬,93不要命!

  证明郑和船队曾到过非洲东海岸的要害依据安在?为郑和下西洋制作海船的龙江船厂遗址是怎样被发现的?郑和下西洋船上的舵杆长啥样?……在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校史馆内东南角,有一个独立展陈的馆中馆,它仅有430平方米,却是现在国内仅有一家以“郑和帆海文明”为主题的博物馆,即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郑和帆海文明博物馆。馆内保藏了包含郑和下西洋船上舵杆、记载有“道经麻林国”墓志铭拓片等在内的198件(套)与郑和下西洋严密相关的文物。散步馆内,似乎一下穿越回600多年前的明朝,“看见”郑和船队帆船高挂,百舸争流,远航南海至印度洋周边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盛况和光辉。

  15日,记者来到该博物馆。一进馆,首要映入眼帘的是一整排半人高的拓片,约有七八张,悉数被悬挂在墙壁上的玻璃罩内,每张拓片或多或少记载有与郑和下西洋相相关的内容,其间最为宝贵的是一套记载有“道经麻林国”的墓志铭拓片。

  这套拓片共两张,都是43厘米见方,从石碑拓印而来,合计681个字。从墓志铭中能够得知,墓的主人叫作相复,河南人,祖上为豪门大族,元代末年因战役随父亲逃亡到淮安路的首县山阳县(今淮安市淮安区),他在永乐年间被征召随郑和船队下西洋,经麻林国时不幸身亡。麻林国即现在东非肯尼亚海岸。

  细心辨认,记者模糊能从拓片上看到“永乐间,诏求名家广识之士通市于诸番”和“道经麻林国交易”等字样,这是历史上榜首次发现关于郑和船队在非洲交易细节的记载,为研讨郑和下西洋供给了宝贵的什物。“这套拓片是2022年我同藏友一同到淮安文庙古董商场‘扫街’时偶尔所得,回来潜心研讨一年多才有效果。”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、江苏省郑和研讨会理事王世清回想道。据悉,该馆内悉数文物均为王世清个人藏品,现在捐展于江苏海院。

  不只有宝贵拓片,在博物馆中心方位,还展有另一件重要文物——郑和下西洋船上舵杆,正是因为它的出土和判定,史学界发现了为郑和下西洋制作海船的龙江船厂遗址,即今日的白云亭至建宁路(南北界限),绣球公园、小桃园护城河至郑和中路的区域(东西界限厘米,看上去灰扑扑的毫不起眼就像是根旧木头。王世清回想,2014年9月,他收到“圈内音讯”:鼓楼区永宁街的南京下关长江国际航运中心工地,挖出了一个超越1吨重的硕大“红木门板”,已被人买走。王世清多方探问,总算找到了收买者,看后才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门板,而是古代木船的舵板,由此摆开发现龙江船厂的大幕。跟从这批船只遗物一同出土的,还有水手穿的棕鞋,近一人高的铁锚,船上用的木轮、棕绳等数百件文物,现在它们和舵杆一同被陈设在馆内,向人们展现最鲜活的明代水上日子画面。

  在这堆遗物中,还有十多片5厘米见方的“明瓦”。明瓦是古代富户在窗户等处运用的玻璃代替品,一般明瓦用贝壳打磨而成,南京并不临海,工匠们就用羊角熬制以此作为代替。在古代楼船中,运用明瓦作为窗户能够防水。看着眼前这些精巧、透亮的明瓦,不难想象其时我国造船工业的先进。

  “郑和的七次远航,其规划之大、时刻之长、影响之深远,都是人类帆海史上史无前例的豪举。”江苏海院相关担任的人介绍,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榜首所培育远洋船员的专门校园,更应持续传承和发扬郑和下西洋的精力,一往无前,不断寻求杰出。因而,校园于2023年7月在原有校史馆暨新我国帆海职业教育史馆基础上,新辟一处设为郑和帆海文明博物馆,并联系到1979级优异校友王世清,将其保藏的与郑和帆海文明相关的文物展陈于博物馆内,成为继宝船厂遗址公园、郑和留念馆等场所外,南京又一留念郑和下西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
  郑和帆海文明博物馆免费向大众敞开,工作日市民登录江苏海院官方网站即可预定观赏。